(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知觉的特性
1. 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例如:在一个花坛中有许多小黄花,但我们一眼就知觉到里面有一朵红花,这个被清楚知觉到的红花就是“对象”,而没有被清楚知觉到的花坛里的其他黄花就是“背景”。
2. 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例如:一个点子图组成的长方形,虽然它没有具体的线条,但根据这些小点我们依然知道它是一个长方形。
3. 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例如:一张检验报告单,病人只看到上面的符号和数字,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却明白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医生对这些符号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 恒常性
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们知道一个人高1.7米,但当他走远时,我们按生理的视觉判断,发现他“变小了”,但我们知道他其实还是1.7米,没有发生变化。
又如:一根筷子放在水中,视觉上看见它折断了,但我们知道这根筷子还是完整的。
再如:一张红纸,一半有阳光照射,一半没有阳光照射,颜色的明度、饱和度大不相同,但我们仍知觉为一张红纸。
正由于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能客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